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经典篇目,必修一第一篇。
这首词描写湘江秋色,回忆学生时代,抒发了革命青年主宰天下沉浮的豪情。这些不谈。
只说词里的典故。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典故集中在下阙。
一,同学少年
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杜甫说,年轻时的同学如今一个个都发展得很好,有身份有地位,衣轻马肥,富贵发达。以此来反衬自己的落魄、颓唐。
主席这里用“同学少年”的典故,不取富贵发达之意,也不谈个人遭际,而是表现青年人那饱满的、奋发的、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二,挥斥
写同学们充满热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挥斥”出自《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西晋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八极”,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方极远之地。伯昏无人实现了精神的完全自由,上可探测青天,下可潜察黄泉,精神意志纵放自如于四面八方。
用这个典故,主席突出了青年学子热情奔放的特点,敢于畅想,敢于追梦,意气风发。
三,万户侯
写同学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粪土当年万户侯”。
“万户侯”出自南宋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说如果李广生在刘邦那个时代,万户侯的爵位哪里值得一提,寄托了词人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愤懑。
万户侯是很高的爵位了,代表功成名就,是词人的人生追求。
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说青年学子把高官显爵看得如同粪土一般,表现了青年蔑视权贵、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贵品格。
四,中流击水
写同学们在湘江里游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里化用了“中流击楫”典故,典出《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立志回复中原,渡江北上时,在江心拍着船楫慷慨激昂地宣示决心。
主席化用这个典故,形象地表达了青年学子救国救民的壮志,奋发图强的精神。
这四个典故的运用,可以说是诗词用典艺术的范例。圆融、浑然,不输古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典故,如果用得好,和语境融为一体,则有助于表达情感,增添文化韵味;如果用得不好,没能自然地和语境结合,则会令人觉得生硬、刻意,难免“掉书袋”之讥。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辛弃疾是非常喜欢在词里用典的。
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了好几个典故,其中一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了用西晋张翰(季鹰)“莼鲈之思”的典故,说秋风一起,令宦游洛阳的张翰不由思念家乡吴中的莼菜羹、鲈鱼脍,于是辞官返乡。
辛弃疾反用这个典故,说自己功业未就,绝不会返乡。
这个典故用得很恰当,语气里充满坚忍的力量,很感染人。
但是,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能明白词人在说什么吗?
当然,这肯定不算“掉书袋”,但是阅读有门槛。
而读《沁园春·长沙》,如果了解那几个典故,自然会引发联想,感情体会得更深切一点;如果不知道,也不妨碍读懂基本意思。在这个意义上,我说它是用典的范例。
高级的用典就是这样的,典故隐没在文本里,就像盐化在水里,没有形迹,但是能够品味得出。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