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本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通行本直译】
地小人少的小国,要尽力使国家有军队但无需使用,使百姓爱惜生命但无需被迫去躲避战乱。虽然有船只车辆,但是不会用于战乱。虽然有武器装备,但是没有必要炫耀。使百姓保持结绳记事那样的淳朴状态。
有甜美的食物,有漂亮的衣服,有安适的居所,有淳厚的习俗。邻国之间相互看得见,鸡鸣狗叫之声也能听得到,但是,百姓生活一辈子也不用去邻国躲避战乱。
——此章顺序与帛书本不同,帛书本为第六十七章。
【详解】
80-1
【通行本】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帛书本】小邦寡民,使有什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使:即使。 (2)什伯之器:数量众多的兵器。 什(shí)伯(bǎi):古代数量单位。 (3)重死:爱惜性命。 (4)远徒:远走他乡。 (5)舟舆(yú):船和车。 (6)甲兵:盔甲和兵器。 (7)陈:列阵。 (8)结绳:结绳计事,此处指返璞归真。
(9)邦:帛书版成书在刘邦当皇帝之前,无需避讳“邦”。
【此句详解】使国家变小,使人口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兵器,却并不使用;使人民宁可死在故乡,也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让百姓过上那种很朴实、很纯真、很愉快的自然生活。
【启示1】爱好和平,不等于没有军备。
【启示2】古代军队的编制为:五个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佰,设佰将一人。五佰人设五佰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个五佰主,也叫千人。
80-2
【通行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帛书本】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乐其俗:建立良好风俗,使民风变得阳光快乐。
【此句详解】(国家治理得好了),百姓即使吃得粗茶淡饭,也觉得甘之如饴;就算穿粗布衣,也觉得很自在;在家里住得安适,自得其乐。建立良好风俗,使民风变得阳光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启示1】国与国最重要的是声气相通,求同存异,共同和平发展。
【启示2】幸福,就是人人相互之间可以相安无事;而不需要依靠政治、法律来维持。
【启示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强调当人人都回归自然淳朴的本性时,就会有甘甜、美好、安适、快乐的感觉,就会回归到平和、清静的精神家园、心灵世界。
【启示4】《论语》记载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本章老子继续谈民生问题,并形象地给我们绘制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状态和生活方式。
【心得1】
如何理解:“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一、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是本章的核心。
以下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四个字展开的。
其中的“国”在帛书本里是“邦”字,因避讳刘邦而改。
但无论是“国”也好“邦”也罢,都是指比“乡”大,比“天下”小的一个行政区域(详见第54章),你可以理解成一个诸侯国或是一个城市,总之是一个可以管辖的范围。
1、对“小国寡民”的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小国寡民”,指国家很小,人口很少。
这种理解仅仅在描述这个地域范围的大小。
第二种理解:“小国寡民”,就是让国家变小,让人口变少。
这种理解涉及到统治者的治理理念。
对“小国寡民”的不同理解,就会影响到对下文内容的理解。即:
延续第一种理解,下文仅仅是在描述老子心中的“理想国”。
延续第二种理解,下文则是描述如何治理心中的“理想国”。
2、古今中外圣贤们心中的“理想国”。
顺便说一下除了老子以外,其他古今中外无数哲人先贤都在探索着心中的“理想国”:
孔子心中的理想国一个是大同社会,一个是小康社会,人人都讲究礼和仁。
墨子心中的理想国,人人内心都充满了爱,主张兼爱非攻。
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是桃花源,远离战乱,神秘、恬淡、宁静且安详。
康帕内拉的理想国“太阳城”,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的聪明智慧得到完满的发展。
莫尔的理想国位于一个叫"乌托邦”的小岛,那里财产公有,按需分配,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3、第一个疑问:为什么老子要说“小国”而不说“大国”。
首先,
在上古时期,人类的文明都是以部落的形式出现的。如石器时代,一个部落的人口少的仅几十人,多的也不过几百人。这都是典型的“小国”。
其次,
在中古时期,如商朝人口总数在700-800万人(已超越埃及,是世界第一人口),但诸侯国的数量却超过了800个(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在中原大地上有这么多国家,可见国与国都不大,人口也多不到哪里去。
再次,
到老子所在的周朝,熟悉周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最初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以及后来归附的泛诸侯国大大小小有上千个之多,实际上这些邦国都是由夏商时期的氏族和氏族部落发展而来。同样,绝大部分的诸侯国都是封地小、人口少。
以上可见,在老子看来:
(1)自古是没有“大国”,所谓的夏、商、周朝,都是以诸侯国的形式出现,是一个联合体,而不是强权政治。
(2)周朝末期,由于人口激增,资源相对匮乏(土地就那么多),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互抢夺甚至兼并战争就越来越频繁。过程中,大量的百姓惨死于战乱之中,这是老子不愿意看到的。
面对这样一个时代,
老子才在西出函谷关时为我们设想出了这样一个“理想国”的模式。
4、第二个疑问:为什么同样在《道德经》中老子既说到“大国”又说到“小国”。
这一点也是许多读者困惑的地方。
我们对比前面的内容:
第60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61章说:“大国者下流。”
这二章都宣说治大国/邦,现在老子突然说“小国寡民”,是老子写错了还是另有深意呢?
我的理解是老子另有深意。
“治大国若烹小鲜”,重点在“若烹小鲜”。对比“小鲜”,老子才用“大国”。
意思是:治理再大的国家,也要像烹制小鲜那样做。
“大国者下流”,重点在“下流”。同样,对比“下流”,老子才讲“大国者”。
意思是:要想使万民臣服,自觉汇聚在你身边,就要拿出大国君王(领导者)的风范出来。
所以呀,
这两处的“大国”,都是用来对比的,大者用弱则无不胜。
5、“小国寡民”的现实意义。
下面就以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城镇化发展为例,说一说如何先追求大城市,然后再追求大小城市协同的。
(1)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着重发展重工业城市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基本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城镇化模式,即政府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直接干预城镇规划和建设。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城市数量和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到了196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49年末的10.64%提升至17.50%。
(2)经济转型时期(1978—2000):严控大城市,发展小城镇
1990年,《城市规划法》第一次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以法律形式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小城镇,大问题”,上升到90年代末期的“小城镇,大战略”,小城镇在我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这一时期的城镇化也开始以年均增长0.83个百分点迅速发展,到2000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了36.21%。
(3)新经济发展时期(2000—2012):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000年,“十五”计划提出,“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
到了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提出科学发展观,明确要求各地政府“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到了201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
(4)现代化建设时期(2012至今):城市群和都市圈重构经济版图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在行政区划调整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打造城市群和都市圈可以突破行政区划壁垒,把周边地区也纳入中心城市一起发展,包括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让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实现共赢。”
可见,
从一开始单纯发展大城市,到现代的城市集群,充分证明了“小国寡民”存在的现实意义。
然而,
“小国寡民”不等于国贫民穷,老子心中的“小国寡民”有些特殊的含义。
接下来,
老子逐一展开,用五个例子分别阐释五种“小国寡民”的德相。
二、德相之一: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1、关于“器”。
第28章曾经说过:“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此句话中的“朴”,指人们能够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状态和淳朴的道德状态。
“朴散”,则表示淳朴的状态改变了,民风变得更加机巧、逐利。
2、关于“什伯之器”。
古代兵制中,十人为什,百人为伯。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论》:“陈涉,罋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闲,而倔起什伯之中。”
同样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论·集解》:“首出十长百长之中”、“时皆辟屈在十百之中。”
再如《淮南子·兵略训》:“正行伍,连什伯,明鼓旗,此尉之官也。”
可见,“什伯”就是十倍、百倍的意思。
那么,“什伯之器”就是十倍百倍的器具、器械。
具体来说,有两种理解:
第1种说法:是一种一个人使用,但其能充当十人百人能效的器具。
第2种说法:是一种需要十人百人联合在一起才能使用的大型器具。
总之,具有高科技之器具。
3、理解“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接上文,
此句的意思就是:纵有高科技的器具在手,我们(小国寡民们)也不会随意使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我们(小国寡民们),
不会因私欲发动战争,不会整天想着扩大土地面积增加更多人口和资源。
三、德相之二: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1、关于“重死”。
“重死”,
一方面可以理解成:重视死亡;
另一方面可以延伸理解成:害怕死亡,爱惜生命。
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死亡,亲人过世是一件很圣神的事情。
第54章就说过:“子孙以祭祀不辍”,可见这是中华文化真谛的重要部分。
古人认为:子孙是先人的“遗体”。
自古去世之人都希望“落叶归根”,和家族成员葬在一起,整个家庭都要归心于一处,这样生活就无比美好。
可惜的是,
现代许多人仅仅将“遗体”等同于“尸体”,实在是玷污了祖先的文化信仰。
同样,
因为我们相信活着的亲人与死去的亲人也是归心于一处,
所以祭祀就表达了生死相依,生死归心,这样个体肉体虽然消失,血缘生命实现了永恒。
顺便说一下,
回家过年团聚的习俗,正是“重土难迁”的古..俗的现代版本,是中华文化最经典的传承。
2、理解“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重死即不轻死。
死亡是神圣的,所以不能轻死。
生命是先人的延续,所以也不能轻死。
那什么情况下,会轻死呢?
第75章就说过:“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但从上句的“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可以看出,有高科技加持的“小国寡民”不存在轻死的理由。
如此说来,
不轻死势必爱惜生命,可老子却说“不远徒”,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
虽“小国寡民”,但国强民富。
具体来说,
对外,我们有“什伯之器”,高科技在手,兵强马壮,不惧外敌入侵;
对内,统治者懂得“无为而无不为”,不会出现“以其上求生之厚”的情况,百姓没有受到死亡的威胁,自然不用远徒。
所以,“使民重死”,
就是统治者能为民兴利除害,为百姓谋幸福,使民各得其所,各顺其性,生活美满,无忧无虑。而百姓知足常乐,珍重生命,常处清静,修心养性,心处无为,心神安居于内,没有外驰逐物之患,故而“不远徙”。
四、德相之三: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人民过着衣食丰足的富裕生活,谁还愿意放弃天伦之乐,而在外漂泊奔波呢?
“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这两句是说:
统治者以德治国,国富民强;
百姓无烦令之扰,无苛税之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心清性定,过着安闲自在的生活,不为身外之物所诱惑。即使交通十分方便,也不会弃家远涉。
说到这里,必须把几个理解的误区说清楚:
1、“无所乘之”的原因与交通工具(船和车)没有关系。
2、“无所乘之”的原因在于百姓自己不愿出行。
物质上,国富民强,百姓过得比别人好,没必要出行。
精神上,百姓无政令之忧,无苛税之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怡然自得。
3、不仅百姓不愿出行,连统治者也不愿出行。
(下句的“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就是证明)
所以,
“无所乘之”的真正深层原因在于:
统治者不施行苛政,努力做到“太上,不知有之”或者“其次,亲而誉之”(第17章)。
统治者采用无为的方式治国,并始终秉持“三宝”(慈、俭、不争)治国。
五、德相之四: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甲”者,护身之铠甲。
“兵”者,各式之兵器。
“陈”通阵,指古代交战时的军队阵形。
“有甲兵”,指有军备,有军队。如同上句“有什伯之器”般,表示能进行自我保护。
而养兵在于抵御来犯之敌,凡遇内乱外侵,两军开战,必布甲兵。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说明有铠甲兵器而没有地方去陈设。
那是因为没有斗争的因素,人们不追名逐利,不树立仇敌,更不存在人心的好斗与争强。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说明有军事设备而没有用武之地。
那是因为国泰民安,没有剥削和压迫也没有反抗。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没有贫富差距,没有值得掠夺的丰裕价值,进攻和防护全都是多余的,根本就无仗可打。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说到底是指“小国”中:
执政者能施无为之治,以道德宏扬天下,故而国运昌盛,人民幸福,天下太平,国家虽设有军队,却无有所用。
同时,百姓人人自性淳朴,清静无为,安居乐业,各守本份。出入相安,老幼相亲,邻里安睦,无盗寇之患。故人人相敬如宾,无有争执之心。
六、德相之五: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纠正一个观点。
部分轻视《道德经》者,
经常拿这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来推定老子是复原始、反文化的。
岂知此句正呼应第78章所说的“正言若反”,仍画龙点睛之笔。
正所谓:
“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第70章),“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41章)。
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说。
2、“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正解。
首先,“结绳”,仍古代一种记事的形式。
好比现代社会交往的记账、记录、契约、凭据,以及现代电脑等信息手段的形式一样。
《易经·系辞》就说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例如我国的独龙族、怒族等仍有结绳记事的习俗。
“结绳”,
虽可作为一种记事形式,但肯定不如在竹简、卷纸上记录来得方便。
可见,
老子的本意并不是指记事形式的优劣,而是指所需记录事件的多少。
设想一下,
如果所需记录的事件没有那么多,用“结绳”的方式来记事也是可以的。
如何才能减少所需记录的事件呢?
唯有减少琐事,烦事,杂事。
当统治者以“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来作为执政理念时,则“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此时百姓将不受琐事,烦事,杂事的烦扰,自然能回归到淳朴状态。
当统治者以“有为、好动、有事、有欲”来作为执政理念时,则“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此时百姓一方面承受苛政,另一方面还不断受到琐事,烦事,杂事的烦扰,自然变得尔虞我诈,相互伤害。
3、“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隐含深意。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同时呼应了上章的“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人类发明文字,就是因为要记录国家大事;
人类发明契约,就是因为要弥补生活中的不诚信。
如果统治者一心为民,..风自然淳朴;
如果统治者苛政待民,则内斗和相互怨恨的概率就会同步增加。
此外,
结绳记事作为远古部落的记事方式,还有约束的意思。
结绳记事的规则是由部落内专人制定,然后由大家共同遵守的,这里蕴含着这个部落内部每个成员对规则的认同和绝对遵守。
让百姓回归到结绳记事的状态,隐含让百姓摒弃各自主观的想法,共同认同和遵守相同的准则,这是内在思想价值观和外在行为选择的高度统一。
【心得2】
如何理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有两种理解:
第1种解释:使人民有甘美的饮食、漂亮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
第2种解释:使人民觉得饮食甘美、衣服漂亮、住所安适、风俗快乐。
前者是被动接受,后者是主动感受。
前者是主观意愿,后者是结果呈现。
下面我们就一一道来。
1、甘其食。
河上公注:“甘其蔬食,不渔食百姓也。”
少私寡欲,清静无为的“小国寡民”们吃粗茶淡饭都是香甜无比,因为他们的味觉没有败坏。
要知道,原本天然成长的动植物是很有序的,它们会吸收天地之精华,承接天地之气,全身是有一股天然之气,所以很好吃,而且营养也足。
然而现代人吃的蔬菜、肉类等食材已经没有这股天然之气,因为都是饲料、农药催长,破坏了自然的秩序,所以吃起来都没味道,根本不可能“甘其食”,更不要说营养,没有毒药残留就不错了。
究其原因,
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不顾自然规律,反季节食品、转基因食品、各类添加剂、抗生素等随意添加,导致食品无序生长。
另一方面,消费者追求新奇特食品,“五味令人口爽”(第12章),为了追求美食没有丝毫节制,因此只有不断增加刺激才能感到一点快乐。
说到底,
就是现代人,私心过重,欲望过高,太过于有为。
2、美其服。
河上公注:“美其恶衣,不贵五色。”
即使身穿粗衣麻布,“小国寡民”们也能做到“人如野鹤何飘逸,目送飞鸿去渺茫”。他们心游万仞,能自给自足,又无所不足。
环视现代人,往往“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第53章),恨不得每天穿衣都不重样,连一条贴身穿的内衣裤都在想方设法变成博眼球的工具。
举两个例子吧~
案例一:
近日,意大利奢侈品牌Miu Miu推出了一款引发争议的产品:一条售价4万多元人民币的镶钻内裤。这款内裤由真丝和水晶制成,表面闪烁着无数颗亮晶晶的钻石,看起来像是一件艺术品。它充分体现了奢侈品品牌的市场定位:创意性和话题性的..手段。
此外,这款内裤还引发了社会关注的问题:奢侈品消费的道德与责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以期促进奢侈品消费的健康发展。
案例二:
10月29日晚上,上海市巨鹿路等地聚集了大量化妆游玩的年轻人,成了cosplay的海洋。他们身着各种各样的服装,有些人cos成中国影视剧角色、明星等;有些人cos成西式鬼怪、超级英雄等;有些人cos成动漫、游戏等角色。这些coser用他们的创意和才华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和掌声。
然而在活动过程中,一名女子因身着极其暴露和挑逗的服装,让人不忍直视。最终被警方带离现场。警方表示,他们尊重年轻人的个性和创意,但也要求他们在参与活动时,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形象,不要影响公共秩序和道德。
3、安其居。
河上公注:“安其茅茨,不好文饰之屋。”
茅茨之屋是今天摄影家的最爱,可以体现大自然的美景。茅屋是”小国寡民“们的理想居室,茅草就是最美的墙纸。
同样,上学时那篇刘禹锡的《陋室铭》还记忆犹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借本文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同时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所以,
“安其居”也好,《陋室铭》也罢,都在告诉我们:
不要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洁身自好。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4、乐其俗。
老子知道人是群居的,因此“乐其俗”最为重要,放在最后。
“乐其俗”,一是有传统的可乐之民俗,二是共同“乐其俗”,没有差别参与其中。
反之,一旦心有差别,就不能乐其俗了。
“乐其俗”,暗含了人人平等的基础,这一点与孔子的“天下大同”观念是相通的。
同样,孟子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和“与民同乐”思想显然受到“乐其俗”思想的启发。
此外,“乐其俗”也是一个总结:
对“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总结。
对“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的总结。
对下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总结。
5、小结。
我们知道:人越大的痛苦来自于欲望,有欲望就会有不满足感。
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皆具有无为上德,乐处天然无为之境,无私欲邪念,质朴安生。
有了这一境界,
人们就不再追求外在的声色名利,而是追求内心的丰盛富足,物质的简单朴实的那种生活。
这种境界,
就是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
也就是庄子所说的:“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所无奈何”。
二、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关于本句,
河上公注:“相去近也,其无情欲。”
王弼注:“无所欲求。”
这句话说得很直白,
一方面,呼应了开头的“小国”,只有小国之间才会处处与邻国相接。
另一方面,鸡犬声说明了邻里友好,百姓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
两国和平相处,边界相邻,仅咫尺之远,但人民各相安于无事。人心质朴无华,共处于清静,同处于无为,互不相扰,和睦相处。无是非之争,共入于清静无为之境。
国家之间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友好为邻,不树敌不对抗,不搞侵略战争,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身。和平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一辈子都不会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奔涌他国。
2、此句的误解。
这句同样也是最容易被误解为消极退步,以为老子让人们不要往来,固步自封。
其实老子的意思是:即便不相往来也可以过得幸福安适,而不要通过人际来往而陷入无休止的相互倾轧和不断内卷之中。
此外,“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也正好说明:小国之间边境是安全的,国与国之间不需要排兵布阵,他们相互尊重,互不侵犯,边境稳定,国泰民安。
这样的国土才是老子讲的无为而治的国家:
那里没有战争,人们自由自在,和睦相处,都过着自然、纯朴的生活。
三、对本章的误读进行汇总。
1、第一个误读。
认为老子的理想国是乌托邦式的理想,根本没有可行性。
具体为:在“小国寡民”这个理想国里,
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虽邻国相望、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没有战争,没有伤害,人们淳朴善良,过着美好生活的状态是无法实现的愿望。
2、第二个误读。
认为老子的理想国虽可以实现,但却是一种退步腐朽的思想。
具体为:老子通过编造理想国,实则为了奴役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变成被圈养的动物。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只要人们吃饱穿暖,就不会滋生事端,才会甘心给统治者做牛做马。
3、第三个误读。
认为老子理想国是真正的幸福国度,是化解阶级矛盾,是调和人与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法宝,也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长久之道。
具体为:只要严格按照老子的思想去做,包括“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等等,就能实现所谓的幸福国度。
以上这三种误读,
皆为部分读者从自我的角度来臆想,完全没有结合《道德经》全书的内容,类似盲人摸象的方式讲一家之言,以怪异的解读来博人眼球,实则可笑之至。
【知识补充】
1、成语《小国寡民》:
【解释】:国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2、成语《鸡犬相闻》:
【解释】: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成语《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理想社会的另一写照——《桃花源记》
老子塑造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里“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数千年来不知引起了多少文人的幻想,从《列子》中描述的华胥氏之国,到《聊斋志异》中刻画的神仙居所,人们一直在寻找一个没有战乱、纷争的社会。
而另一个为人熟知的杰出代表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人,少年之时即抱有“大济于苍生”的宏伟愿望,可惜当时政治混乱,礼乐崩乱,陶渊明空有一腔抱负,却完全无法实现。开始,他做过州县里的小官,但其性格耿直、清正廉明,对污浊的官场氛围十分厌恶,不愿意屈膝权贵,因此仕途坎坷。
陶渊明在义熙元年(405年)最后一次做官,出任彭泽令。此时,他已过了“不惑之年”。但倔强的性格和正直的为人让他当官后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同僚们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感慨道:“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从此永远脱离了官场。
在归乡之时,陶渊明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显示了自己宁愿贫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由于农田受灾,房屋又被火烧,他的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向世俗低头,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看重他的才华,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拒绝了。
陶渊明并非悲观厌世,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构建着自己的理想社会,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受老子思想的启发,他又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淳朴安详的小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几乎是“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详细描述。
然而,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却“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也许这正是陶渊明的感悟,正是他心中的悲哀。桃源这样的理想所在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在欲望肆虐、贪虐横行的当时,根本无法实现。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笔下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桃源,却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处灵魂的寄托。李白《古风》诗曰:“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杜甫《北征》诗说:“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明代张煌言《赠卢牧舟大司马》诗:“并州正有来苏望,忍说桃源可避秦。”桃花源便是陶渊明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不仅有恬静、安宁的生活,也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它让千百年中的理想者在此休憩心灵,在此获得慰藉。
附:《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结尾】
第八十章的核心是什么?
1、描述“小国寡民”的场景。
2、分析“小国寡民”安然自得的原因。
3、阐述“小国寡民”的精神内含。
下一篇,接着分享《第八十一章 利而不害》,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指正、互动。
国学是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武器。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赞、评论,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收藏,方便查找。
如您对全本《道德经》有兴趣,请点主页查看合集更多章节内容。
同时,欢迎大家随时转发给周围有需要的朋友。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