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投稿>

华东师范大学在哪(华东师范大学在哪里个城市)

华东师范大学在哪(华东师范大学在哪里个城市)

时间:2024-04-25 20:22:27 来源:榆树网 作者:一只团团
华东师范大学在哪(华东师范大学在哪里个城市)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交汇点。心怀“国之大者”、坚定追求卓越,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提升服务国家和城市重大战略的能级水平——榆树网

扬优势——释放高等教育龙头和基础教育基点的联结点优势,肩负起培养“强国之师”、研究强教之道、服务教育发展的领军者使命;榆树网

布新局——加快推进教育与人工智能、脑科学、心理学等跨学科深度融合,以“智能”新师范促进教师教育迭代;

强功能——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持续强化支撑性、辐射性、引领性作用。

“当前,华东师范大学正不断强化高水平的自主研究和高质量的有组织科研‘双轮驱动’,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创新,在服务战略所需、人民所盼、区域所求、发展所急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上海城市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说。

当好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生力军

瞄准重大需求,产学研深度协同

机器人项目、5G高精度项目、大数据智能项目、高强钢复合材料项目、水凝胶导管项目、高性能模拟芯片项目……2023年底,10个由华东师范大学自主研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创新项目入驻临港新片区,打造全新的产学研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上海市临港华东师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临港新片区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是国家打造开放型前沿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把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作为主攻方向,主动顺应科研范式变革,作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生力军”,华东师范大学围绕前沿学科和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学术创业,加速释放创新新动能。

当前,华东师范大学正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创企业孵化培育,结合临港的科技、产业,进行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奋力实现“五个一批”战略目标,即引育一批高层次创业和科研人才、孵化一批科技创新型项目、引进一批先进科技企业、产出一批重大科研创新成果、建设一批高能级功能..。全部项目落地后,预计将为临港新片区引进高水平科研人才150名以上,达产后贡献产值超过3亿元。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让研究成果能持续性落地、结果、开花,需要一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整合优势学科和科研力量,不断扩大“朋友圈”,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与临港、张江等国家实验室的战略合作,推动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建设,实现科技、教育、人才的深度融合。

以人工智能、EDA软件和大型客机软件等重大系统研发需求为驱动,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定制专属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三年内将打造成全球引领型学院,为临港培育优秀的软件工程师,推动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数据流动等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在哪(华东师范大学在哪里个城市)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未来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华东师范大学瞄准新赛道抢抓新机遇,一批深化产教融合,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项目已见成效。比如,学校成立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CTO)学院,探索技术转移力量培育新模式;成立上海中以创新促进中心,支持上海“中以创新园”建设。

此外,学校还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签约共建联合研究机构,发挥高校在人才和创新等方面优势,通过与华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签约共建联合研究机构,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为企业转型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共建校企非实体研究机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学校还先后与南滨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吴泾镇人民政府合作建设“大零号湾”孵化园区,助力学校科技成果落地;与国家大学科技园、临港南桥科技城三区联动,共建技术转移(奉贤)中心,结合临港集团产业链优势,推进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共建创新..,把一流科技成果有序转移转化到长三角区域。

主动服务上海“五个新城”建设

以优质教育服务,夯实民心根基

2023年9月3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临港奉贤分校正式开学,首届132名新生踏梦而来,怀抱青春理想开启高中三年逐梦之旅。

教育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主动服务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示范辐射作用,为合作办学提供全学科资源..和全流程支持服务,加大附属学校内涵发展过程中所需资源建设的精准支持力度,以附属学校建设助力创建国家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与上海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自新校区落户闵行,二十年来,学校主动融入闵行城市发展新格局,不断加强全方位合作,创造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方深度合作,“多学段、多体制、多模式”一体化发展的全新办学模式。

除了华东师范大学校区所在的闵行区和普陀区,附属学校还分布在浦东新区、嘉定区、虹口区、长宁区、宝山区、松江区、金山区、奉贤区等地,与上海多区域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办学合作,为推进上海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助力。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国家队”,学校把引领育人创新作为使命担当,对接国家和上海市人才需求,贯通“强基”与“拔尖”,深化以“超限思维”培养为内核的思维教育,推动以AI赋能和数智化升级传统学科专业,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研究范式,致力于培养储备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紧缺急需人才。

智能教育学科建设中,上海市教委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入选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智能教育学科也成为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据悉,学校已建构出国内首个大模型综合教育能力评测框架,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专门面向教育领域的大语言模型“EduChat”。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更呼唤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高质量提升。以AI+教育为理念,直面人工智能范式转型,华东师范大学正以建设“数智人大学”为目标,采用文理工大跨度交叉、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方式,建立数智人的关键技术标准,打造数智人的标准化应用与数据库,不断完善“数智化”评价治理体系,探索前沿科技及其对育人模式和研究范式的影响。

筑牢强国之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华东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母体优势,依托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上海市牵头高校、上海市首批“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等..,积极探索中小幼衔接、初高中一体化育人的有效路径,面向全市开展了多场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教学展示活动,致力于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心怀“国之大者”,坚定追求卓越。近年,学校持续提高服务新发展格局效能,用好高等教育龙头和基础教育基点的联结点优势,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及区域需求,探索校地深度合作,开启不同办学类型的新尝试,持续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中发挥支撑性、辐射性、引领性作用,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发挥智库效能,提升服务能级

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华东师范大学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步。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是我国高校最早聚焦城市研究的实体智库机构之一,现已成为富有活力、机制创新、资源汇聚、专家集萃的城市发展协同创新..,牵头编制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研究报告》,已连续发布9年,入选“国家智库报告”,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引领性的长江指数之一。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正向纵深推进。华东师范大学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为依托,主动对接区域绿色发展需求,提升服务能级。学校科研团队坚持开展崇明岛生态监测和保护工作逾六十载,以崇明生态研究院为..,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持续贡献智慧、输出方案。

牵头“长三角典型河口湿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形成针对淤积型岸段、侵蚀型岸段和季节性冲淤岸段的本地植被快速扩繁技术体系,攻克潮滩强水动力条件下的定植难题,应用于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金山鹦鹉洲生态湿地建设、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显著提升了候鸟栖息地的生境质量。

聚焦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对上海饮用水水源地金泽水库开展水质特征研究与风险评估,开展雨水径流处置与环境风险防控,应用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市一策”上海驻点跟踪实践。

持续开展青草沙水源地、横沙新洲等重要区域生态与环境条件跟踪监测,提供智慧解决方案,保障水源地供水安全、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长三角区域要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2020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人大..办公厅合作共建长三角一体化法治研究院,努力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区域法治协作研究高端新型智库。

华东师范大学在哪(华东师范大学在哪里个城市)

今年年初,研究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法治指数测评蓝皮书(2022年度)》,从依法治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普法守法、阳光政府、社会治理、营商环境、法律服务等9个方面开展测评,总结了长三角41个城市法治建设的总体情况,为区域法治化进程提供有力的保障。与三省一市相关机构和其他智库开展联合攻关研究,起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条例》,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立法探索经验,积极推进长三角法治创新机制建设。

勇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激发创造活力,加速“大零号湾”腾飞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文化的浸润与滋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华东师范大学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勇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特色探索高校。

校地联动,实现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新跃升。在全力建设文化强国,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时代命题之下,学校主动作为,不断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和储备,做好文化服务的源头工作。

新年伊始,数十场高水平文化演出活动在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的建成使用正是大学推动文化共享共建,引导学科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实践和生动写照。启用仅三个月,中心以高雅文化艺术惠及区域高校师生、大零号湾建设者和周边居民,共开展高水平文化讲座、艺术演出等40余场,让公众在校园内、家门口、园区旁就能享受到高级别、大制作的文化盛宴,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不断提升区域生活的品质与活力。

学校致力于将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打造成卓越的艺术教育实验基地和文化创新策源地,持续引育文化艺术人才,加强人文艺术领域研究成果的创新转化,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强化文化生产能力,提升经济价值转化潜力,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加速发展增添新的文化引擎。

产学融合,实现科技与文化的双向赋能。作为以打造世界级“科创湾区”为目标的“大零号湾”,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创新策源功能强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前沿新兴产业引领、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科创载体能级提升五大行动。

学校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的活力,为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发展给出解决方案。

1月1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药学院主导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多家单位开发的“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在“大零号湾”孕育而生,该模型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著名中医典籍及1000多本古籍和中医药文献为核心数据基础,以高质量中药知识图谱为知识宝库,通过方剂推荐、中药性味归经等性质解读、证候辅助诊断,实现了中医药领域知识智能问答、健康对话咨询和中医药知识图谱的动态交互,让遗存在古代典籍中的中医知识借助科技力量又一次走入了现代的视野。该成果在助力中医药创新研究、数智大学、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化和创新发展,提升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双向赋能找到了新的耦合路径。

文:符哲琦 吴潇岚 孙都 王玲 刘骏 吕安琪

图:校方供图

编辑:施薇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06567.cn/tgzt/679195.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