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投稿>

太湖大学(太湖大学是几本)

太湖大学(太湖大学是几本)

时间:2024-04-27 06:56:49 来源:榆树网 作者:一只团团

近日,南京大学对外公布,该校苏州校区即将启用,即将迎来东区正式启用和首批师生正式入驻,今年7月份起,南大2022级部分本研同学将正式分批入驻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榆树网

当前,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下简称:南大苏州校区)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届时一座风光优美的大学校园将会伫立在姑苏城。榆树网

按照规划,南大苏州校区建筑诚朴雄伟,恢弘大气,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报告厅和科创大厦一应俱全,校内山湖相映,绿意入画,一步一景,景观及建筑细节尽显姑苏意蕴。

南大苏州校区的建设,可谓算是“名城”与“名校”创新合作的双向奔赴。

太湖大学(太湖大学是几本)

2022年,苏州市实现GDP23958.30亿元,在江苏省各城市中位居第一位,如此产业和财富集聚势必带来城市转型。

南大苏州校区的建成也将会进一步充实苏州科教“含金量”。按规划,该校将重点打造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化学医药与健康工程、地球系统与未来环境、数字经济与管理科学五大学科群。

截至2022年底,苏州已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中科大、浙江大学、中国人大、西交大、东南大学、西北工大、湖南大学、南航、河海大学、厦门大学以及牛津大学、新国大、洛加大、南洋理工、悉尼大学等200多所国内外大院大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建设各类产学研创新载体超160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00多项。

苏州一举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以及全球优秀人才的汇集地。伴随越来越多科研院所和头部院校集聚,苏州创新能力将会持续提升。

奋起直追“补短板”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门一开,苏州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90年代“从五湖四海走向五洲四洋”的战略成功,一举成为中国与世界贸易的枢纽型城市。

作为我国经济最强的地级市,苏州在高等教育方面基础并不差。从历史角度,1900年,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创办,1907年该校授予我国第一个文学学士学位,1915年创立的东吴大学法学院也是亚洲第一所法学院;1982年,苏州大学也获批成为综合性大学。

如此的高等教育基础,可能在全国地级市并不多见,但苏州党委、政府历届主要领导不满足于此,认为苏州的高校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实力并不匹配,将其视为城市“短板”,一直想方设法弥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解决苏州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急需的产业工人难题,苏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此弥补技术人员的需求缺口,苏州职业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等知名职业学校应运而生。

太湖大学(太湖大学是几本)

21世纪初,苏州大学成为江苏首批11所211试点院校,但当地政府认为难以解决人才培养和科教困局。

这不仅是苏州的难题,我国39所985高校,大部分都布局于副省级城市。

在中国城市序列中,拥有高校的数量,往往是一座城市地位和科教实力的体现,以北京、上海、南京为第一梯队,广州与武汉、西安、成都等位居第二梯队。相比超强的经济力量,高等教育却一直是苏州短板,成为挥之不去的“心结”。

如何引进高校解决“高校弱市”难题,深圳和青岛已成为佼佼者。这两座城市除引进省内或者国内知名高校的入驻外,还吸引港澳台和海外高校的入驻,形成了一定的高校规模。

城市之间的高校竞争,本质上就是“人”的竞争,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暗战。

苏州也从2002年开始布局,当地政府已下定决心发力。

这是宏大的计划,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片区,当地政府规划了51平方公里作为科教集聚区,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知名高校在太湖之滨落地生根。

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成为科教创新区崛起的见证。

这条约2公里长的道路两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比邻而居,形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名校走廊”。

早年,“双一流”建设高校纷纷到经济发达城市设立分校、研究院等机构,苏州起初也沿用这样的合作模式,当地政府希望借此成功完成从组装加工到高新产业的城市转型。

为此,苏州开启疯狂引进和建设高校模式,出手不俗,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莫纳什大学等国际顶尖名校纷纷落地苏州。

太湖大学(太湖大学是几本)

我国国内知名科研院校均在苏州设立研究生院或者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校区、河海大学苏州研究生院、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创新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相继落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杜克大学、利物浦大学这6所中外名校也把本硕博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带到苏州。

2020年6月23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依托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高标准打造太湖科学城”。

高等院校一旦落地,很难轻易离开或者中途退出,它们“扎根”后将会转化为苏州的高教和科研实力,尽快与这座城市经济实力相匹配,为苏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院校集聚,人力财富

苏州系状元之乡,自古崇文重教。

数百年来,苏州始终身处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当前为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苏州更是突破地级市思维,努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和最强比较优势,加快补齐教育资源的“短板”,力图实现城市能级的更大突破。

我们发现从2020年开始,苏州加快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节奏,乃至开启在外界看来近乎“疯狂”的引进合作的步伐。

2020年11月2日,时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会见时任厦门大学校长张荣一行,明确以昆山研究院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打造辐射长三角的高端教育、创新等..。

同年11月19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前往参会的有62位大学校长、14位两院院士、33位科研院所负责人。

同年12月8日,苏州市政府和南京医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发展协议。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正式揭牌,下设研究生院和三个创新中心。

同年12月20日,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创新载体启用暨合作签约仪式在苏州高新区举行,新启用的创新载体将新增14000平方米的科研办公与产业孵化大楼、67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5000平方米的中试楼。

2021年1月15日,时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会见时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一行,双方明确西工大太仓校区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民航、软件、网络空间安全、微电子四所学院,然后再陆续布局四至六所学院,均面向技术和产业前沿。

太湖大学(太湖大学是几本)

同年2月5日,苏州市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和东南大学合作共建苏州校区签约仪式举行。在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的基础上,增设人工智能应用、健康数据科学、先进材料与制造、纳米技术等专业方向,建设东南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和国家电磁环境效应检测中心、下一代半导体材料实验室等大型公共研发..。

同年2月27日,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与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苏州工业园区共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创新研究院和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苏州生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

同年2月28日,苏州市政府与河海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相城区共建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苏州研究生院。

同年3月24日——苏州市政府与华中师范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作为多年位列中国百强中学排行榜第一位的名校,将在苏州成立合办中学,选址在吴中太湖新城,设有高中、初中两个校区。

同年3月28日,时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会见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一行。位于常熟的苏州治臻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启用投产,由上海交大科研团队主导,主要从事车用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达产后具备340万片年产能,年营业额可达5亿元。

2023年3月28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苏州太仓市海运堤会议中心举行。苏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吴庆文,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校长李岩松,太仓市委书记汪香元等见证签约。

太湖大学(太湖大学是几本)

苏州和国内知名高校如此高速的合作节奏和落地效率,让人惊叹和称奇。

一任接着一任干。今年以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也多次调研苏州合作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他在调研中多次强调,把支持每一所在苏州高校发展摆在重要位置,高校一有所需、苏州必有所应,全市上下要始终高度重视高校发展,不遗余力提供全周期服务,扎实推动各领域深化合作。

足见,苏州对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从政策和制度上保持的高度一致性。

回顾苏州多年来在引进科研院所的动作,我们不难发现苏州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思路——扶持本土的高校,与国内顶尖高校合作落地项目,并引入国外顶尖名校。

如此三管齐下,苏州毫不吝啬经费,无论前期硬件和软件建设费用,以及后期教学保障,都给予了很高的经费保证。

经统计,2015年至2020年,苏州与大院大所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1.4万项,项目总经费逾300亿元,迄今已与两百多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今年,苏州全力推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C9高校联盟已全部在苏州实现重大布局。

作为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间的高校联盟,C9即九校联盟,成立于2009年,联盟成员都是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一流大学,包括北大、清华、复旦等,在全国科教创新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前不久,南大苏州校区在启动首批人才招聘时,开出的优厚待遇令外界耳目一新。

在引入国内外科研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际,苏州在扶持本土高校也是大手笔。以苏州大学为例,该校经费预算在我国地方院校里已经算是很高水平,当前,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已投入使用,此举必将极大推动该校建设一流大学进程。

据统计,目前苏州本地和引进的高等院校总共36所,这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财富。

成果转化,决战未来

为何苏州如此大力布局科研院所呢?原因很简单——决战未来。

作为经济大市,苏州GDP已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它也是世界最大制造业基地之一,拥有35个工业大类,耸立着16万家工业企业,工业产值达4万亿。

如此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打响“苏州制造”品牌的底气所在。若要制胜未来,自然离不开教育和人才资源的支持,更离不开产学研体系的强化与巩固。

据统计,2022年,苏州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2家,苏州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是首次突破了2万家大关,大大小小的科技型企业成为构筑产业创新集群的重要力量。

太湖大学(太湖大学是几本)

苏州的制造和科研基础对于各大高校而言,绝对是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好..。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研究院为例,作为校地合作的项目,坐落在位于吴中区的航空航天产业园,该产业园借助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成果优势,聚焦航天器制造及应用、航天新材料及器件、空间信息处理、航天先进动力及装备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苏州市委、市政府历届主要领导也意识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

据统计显示,苏州推动C9高校在苏州建设创新载体数达28家,仅清华大学在苏建立的载体就达8家。此外还包括推进北京大学建设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在苏州建设高等研究院,启动建设苏州仿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心,与浙江大学共建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苏州脑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苏州有机循环研究院等载体。

中科院计算所前所长李国杰院士团队在昆山布局中科可控信息技术基地,规划占地面积近600亩,计划总投资约100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昆山超级计算中心、国家集成电路重大工程——安全可控芯片设计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和年产100万台安全可控高性能服务器智能生产线,2022年产值达89亿元。

足见,苏州和科研院所的每个合作项目背后,本质都是极具未来的产业,持续赋能苏州产业集群发展。

位于吴江的清华汽车研究院,坚持“孵化+投资+引进”的产业发展模式,发起成立4只创投基金,总共吸引外部社会资本20亿元,孵化企业83家,其中拟上市企业3家,企业年产值达17亿元,共纳税额超3亿元。

太湖大学(太湖大学是几本)

浙江大学苏州工业研究院,作为浙大首家省外布局的创新载体,至今已累计孵化技术创新型企业77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上市公司子公司或并购公司3家、目前排队上市企业2家。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主要面向环境与能源纳米科技、大健康生物与食品工程等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目前已孵化高科技企业90余家。

中科院在苏州载体机构共有34家(包括2家中科院建制研究所),在苏州人员已超过4800人,总共引进各级、各类高端人才1000余人;引进孵化780余家科技型企业落户苏州,“十三五”期间中科院成果为苏州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双方院地合作正在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发展。

如此校地合作与成果转化的正面案例还有很多,无法逐个赘述,但它们充分说明苏州战略部署的前瞻性和正确性。伴随越来越多科技创新成果在苏州实现就地转化,苏州的高质量发展定能呈现新的势能和格局。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06567.cn/tgzt/679933.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