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投稿>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时间:2024-04-27 14:06:54 来源:榆树网 作者:一只团团

国立中央大学作为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校”,其校名经历了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等多个阶段,时间上横贯晚清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榆树网

一、晚清时期的三江师范学堂榆树网

三江师范学堂(国立中央大学前身)的创始者,是1902年前后相继担任或署理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张之洞和魏光焘。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刘坤一

刘坤一明确提出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的主张。但其设想未能进一步细化。他的接任者张之洞等循着这一思路精心设计,筚路蓝缕,终于创建了三江师范学堂。

1903年2月5日,张之洞上《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

“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

预备招收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生员,以培养中小学堂教员。

3月,三江师范学堂借江宁府署衙开办,着手聘请师资、建造校舍,以江苏候补道杨觐圭为学堂监督。

光绪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二日(1903年3月20日),魏光焘奉调两江总督。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魏光焘

他任两江总督将近一年半时间。这正是三江建校和开办的关键时期。对于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方略与原则,魏光焘可谓“萧规曹随”,未作大的变更。但对于三江建校及正式招生开学前繁杂的筹备工作,魏光焘则积极组织实施,有条不紊且卓有成效。

因此,他也是创建三江师范学堂的重要人物之一。

1904年11月26日,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校址设在北极阁前的明国子监遗址,即现在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晚年张之洞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两江师范学堂手绘全景

三江招生入学之后,学生由于学堂之名、学堂用人和经费分摊等问题发生省界纠纷。江苏籍的士绅如张謇等人也有强烈反弹。他们提议应对三江师范学堂“正名”,理由是自雍正元年起,两江总督就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在两江总督驻节之地开办的师范学堂,应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它不言而喻为三省公学,无须以“三江”为名。

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议,两江总督周馥亦认为学堂名为“三江”似乎意义含糊不明。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周馥

1906年5月易“三江”为“两江”,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更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不仅是学堂名称的变更,而且也伴随着学制的变革和课程内涵的提升,学堂的组织架构和人事也有新的明显的变化。李瑞清出任学堂监督,并增设了新的学科和分类科。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两江师范学堂碑

二、民国初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民国初年,除了东吴大学和金陵大学这两所教会大学以外,江苏境内的公立高等学校如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等均已停办。全国临时教育会议提出在南京建立大学和高等师范学校的设想后,江苏主政者也试图复办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或就“两江”校址开办高等师范学校。

1915年夏,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同年6月,南高筹备处制定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章》,其内容与教育部发布的《师范教育令》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大致相同。

8月,又制定《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招考简章》。

1915年8月11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招生,与北京高师、成都高师、武昌高师和广州高师一起,成为我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师范学校。

9月10日,正式开学。南高成立之初,国文、理化两部和国文专修科,均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为目的。1915年以后,南高又陆续成立了数个专修科。

南高开办经费为5万元,由省分批拨给,大部分用于维修校舍和购置器具,用于教学设备的不到十分之二三。以后由于时局动荡,经费更为拮据。

三、五四运动后的东南大学

五四运动以后,教育界呈现出一片活跃的新气象。全国教育联合会数次会议上都在酝酿 “改高师为大学”之事。南高校长郭秉文也力持此议。

1920年9月,郭秉文前往上海,与各方面进行接洽,并商得张謇、蔡元培等9位先生作为共同发起人,加上郭秉文,共10人,联名致书教育部,建议在南京添设大学。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郭秉文

1920年12月6日,教育部长范源濂委任郭秉文为东南大学筹备员。次日,国务会议一致通过了南高筹建大学的议案,并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

12月15日,南高接到了教育部关于筹备大学事宜的公文,郭秉文随即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报告了筹备过程。

南高校务会议决定,自12月16日起,正式组织东南大学筹备处,筹备处各股事务,由南高各教职员分别担任,并向全校学生征求意见。

1921年6月6日,东南大学在上海召开董事会,讨论董事会章程,通过《东南大学组织大纲》,编制预算,并一致推荐郭秉文为校长,由董事会报教育部呈大总统批准。

随后,学校将6月6日定为东大的校庆日。

1921年7月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东大遂于8月招考预科学生。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国立东南大学校门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校徽

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开学。教育部代部长马邻翼委任郭秉文为东南大学校长,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南高自1921年开始不再招生,待高师学生全部毕业,高师即与大学合并。故人们常将“南高”“东大”并称,视同一校。

“东南大学当时为长江以南唯一的国立大学,与北大南北并峙,同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

东南大学的许多学科,如由我国近代动物学的奠基人秉志创建的生物系,由我国地学界一代宗师竺可桢创办的地学系(包括地理、地质、气象),由最早把近代数学引进中国的熊庆来创办的数学系等,在我国大学中都是最早设立的。东大学科之全,居全国之首。

其时全校共有教师员工200多人,学生1600人,名师云集,人才辈出,被誉为中国东南地区的最高学府。美国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会亚洲部主任孟禄博士在考察了中国各主要大学之后,称赞东南大学“为中国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

1924年,根据国家经济状况,预算势须核减。

于是东南大学的工科于1924年秋便从东南大学划出,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建成了国立河海工程大学。东大原工科主任茅以升担任校长。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1915年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舍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晚年茅以升

此后,东大便只有文理科(1926年分设为文科和理科)、教育科、农科和商科大学,而没有工科。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927年第四中山大学成立之时。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

(一) 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国立中山大学校门

1927年3月中旬,由于战事爆发、政局动荡,东南大学被迫停课,师生四散,仅有一些职工看管学校,校务由文科主任卢晋侯(锡荣)苦心维持。

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5月16日,国民政府教育行政..聘请胡刚复、蔡无忌、何绍平和刘藻彬4人为东南大学接收员,他们顺利地接管了东大,可此时的东大已是人去楼空。

6月9日,国民政府教育行政..颁布“大学区制”,决定由江苏、浙江两省试行,各省区设立一所大学,并统管全省教育。

教育行政..于同日明令将原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这是为纪念..先生而命名为“中山大学”的,同时因南京系北伐军攻克的第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故在其之前再冠以“第四”二字,称第四中山大学(简称“第四中大”或“四中大”),以有别于广州的中山大学(即第一中山大学)武汉的第二中山大学(即武汉大学)杭州的第三中山大学(即浙江大学)第四中大隶属于中央政府,校名之前得加“国立”二字。

后经校务会议议决,即以6月9日为第四中山大学成立纪念日。

9月1日学校如期开学,但由于战事,交通中断,该月没能上课。10月7日补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四中大初设9个学院,即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文学院、哲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各院下分系或门组。需要说明的是,编制上略低于系的“门”、“组”的含义均近似于“专业”而又不尽相同。而“科”,在东大时相当于“学院”,如文科、理科、教育科等;在“科”改称学院后仍然设立的“科”则相当于“系”,如农、工、商学院诸科等。

(二) 从改称江苏大学到定名国立中央大学

1927年11月间,教育界人士有了更改第四中山大学校名之议。更名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中山大学不止一处,次第名之,不易辨记,当时正在试行“大学区制”,建设更多的中山大学亦在酝酿之中;但已出现致甲中山大学的函件却误投乙中山大学的情况,若全国增至二三十所中山大学,其混乱情形不难想象;保留广州的中山大学,已可表达对总理(..)的纪念之意;各省的大学,宜以省为名。

1928年2月29日,大学院(由教育部更名而来)大学..通过了更改校名的办法,并发布了165号训令,要求第四中山大学依令更名“江苏大学”。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更改校名的通知

对此,全校师生大失所望,非议甚多。至2月23日四中大才极不情愿地依令更改校名。

4月5日,大学院又作出决定:“大学区大学均不必加‘国立’二字”,原第四中山大学只称“江苏大学”。学生得悉后,群情激愤。4月13日学生在体育馆召开大会,一致反对改名“江苏大学”。然后来到大门口,摘下勉强挂了40天的“江苏大学”的牌子,一路..,抬送到位于成贤街的大学院,“奉还”校牌,以示抗议。并宣称在达到要求以前,仍用“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之名。

或许是认为理在校方,4月24日大学..临时会议议决:“江苏大学改称中央大学,得加‘国立’二字。”

1928年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根据大学..的提议又对此案进行复议,作出了“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的决议。国民政府任命吴稚晖为校长,吴坚辞不就。校长便仍由张乃燕担任。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中央大学部分教职工

(三) 抗战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

1.抗战中的中央大学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向上海进攻。南京危在旦夕,朝野上下,纷纷忙着迁都,中央大学也接到内迁的指令。

抗战时期的中央大学地分三处:重庆、成都和贵阳。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重庆校舍

虽然,战时的中央大学地域分散,头绪繁多,开支增加,领导不便,不利于办学,然而,在抗日精神的感召下,齐心协力,知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使中央大学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

1945年8月,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以..侵略者的失败告终,全国人民沉浸在欢腾的海洋中。与此同时,中央大学师生也迎来了新任校长吴有训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吴有训

他到校不久,便着手筹备学校复员东还工作。

9月底,中央大学复员..成立。吴有训任主任,江良规、胡家健任副主任。江良规负责重庆方面的复员事宜,胡家健负责南京方面校产的接收和修缮。

经教育部核准,中央大学的复员经费为法币81亿元。成都的医学院和畜牧兽医系的复员工作独立进行,他们得到四川省地方部门的大力协助,人员和图书仪器的东还工作都先于重庆回到南京。

而师生分八批东还南京。1946年7月底,最后一批师生回到南京,图书、仪器设备大多由民生公司承运,10月中旬才陆续到达。

1946年11月1日,中央大学开学上课。

复员初期,教师队伍较前略有缩减。实际随校东还的教师不足700人。回到南京后,学校积极网罗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如延聘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徐养秋,史学家罗尔纲,翻译家罗大纲,核物理学家赵忠尧,皮肤科专家于光远等。

1947年初,全校教职员126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含兼任)401人,讲师102人,助教301人,职员462人。课目开设齐全,超过抗战时期的最高记录。

中央大学在重庆山城蜗居八年回到南京后,获得了更多的与国外学术交流的机会,教授出国进修、考察的人数激增,受邀请出席各种国际会议的也逐渐多起来。这些国际交流的开展,拓宽了视野,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气氛。

2.沦陷区的南京中央大学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万民墨面,遭遇日寇的血腥屠杀和铁蹄蹂躏。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出“艳电”,向重庆..当局建议“和平”(即劝降),公开投敌,成了汉奸。1940年3月30日,一个以汪精卫为首的伪政权在南京成立。

汪伪国民政府接受其“教育部长”赵正平的建议——恢复中央大学。

1940年4月,伪行政院通过在南京设立中央大学案,着手成立“复校筹备..”,命赵正平兼筹备会主任,并饬教育部拨发学校临时经费40万元,经常经费68万元,开始紧锣密鼓的“复校”工作。

7月,成立招生..,分别在沦陷区的南京、北平、上海、苏州、杭州、武汉、广州等7个城市招生。当年有三千多人报考,经入学考试,录取新生674人。

8月底开学。校址初设于南京建邺路红纸廊(原中央政治学校内),校舍简陋,图书、仪器设备奇缺。

1942年8月,迁至天津路金陵大学原址(1937年11月金陵大学迁至四川成都),复利用金陵大学未及搬走的图书、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较前有了极大的改善。建邺路房舍则改为附属实验中小学校舍。

1945年8月,..无条件投降,汪伪政府也随之垮台。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于同年9月下旬下令解散南京中央大学。经过一系列的斗争与妥协,当局成立南京临时大学。

1946年6月,临时大学撤销,应届毕业生修业期满者,发给毕业证书,并授予学士学位。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南京临时大学毕业证

南京临时大学未毕业的学生则按其所学院系与地区,分配到中央大学、安徽大学、交通大学、江苏医学院等校继续学习。这样,由临时大学分发到中央大学的南京中大各院系的学生,就成为复员后中央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3.中央大学的结局

1949年,随着南京解放,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部分院系迁至..。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1949年更名后的校门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现..“中央大学”校史沿革图

国立中央大学的历史和遗产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学术成就和对国家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06567.cn/tgzt/680092.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热门资讯